投资机构在2014年到2015年9月间,以股权和债权投资的形式,分别向北京天健(全称“北京天健华夏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在海外的两家关联公司,共计注资1.3亿美元。它们分别是香港天健(Tian Jian Hua Xia Mediacal Group(HK)Limited.)及香港天健的母公司新加坡天健(Tian Jian Hua Xia Medical Group Holding Pte Ltd)。
北京天健及母公司股权结构图
投资机构向天健华夏注资一览
这是典型的Pre-IPO投资,投资机构接连向天健华夏注资,因为预期其上市在即,看好公司增值能带来丰厚回报。腾讯《棱镜》看到的一份协议显示,天健承诺在2017年5月31日前“于一家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若上市未果,则须偿还债务,并回购股份。
引入投资时,天健正马不停蹄地推动上市。2016年初一次内部会上,天健华夏副总裁梁丽蓉曾回顾了筹备工作:2015年3月,聘请四家律所分别担任天健华夏及保荐人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法律顾问;4月,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审阅财务报告;8月,召开会议要求天健相关部门配合审计,以实现“顺利上市的目标”。
但快速推进的上市进程在2016年放缓并中止。原因之一,是“重组方案没执行到位” 。知情人称,“需要新搭公司架构”,以剥离天健所收购医院“繁重的国有资产包袱”,但进展并不顺利。一位参与上市筹备的人士也表示:医院改制遇到阻碍,“跟之前非营利医院(的关系)没梳理清楚,产生了矛盾”。
为满足上市要求,天健陆续变更医院属性为“营利性医院”。尽管现有上市公司中,也有采用“托管”非营利性医院的模式,但“大面积托管不容易上市,毕竟面临变相分红的质疑”。监管要求,享受土地划拨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非营利性医院,不得向投资人分红;因此投资人常通过托管来规避限制。
原因之二,一位了解上市过程的投资人告诉腾讯《棱镜》,在于天健财务不健全,“审计报告迟迟没有下来”。此前,华夏天健一度更换了上市外部审计师,由毕马威改为德勤。原因可能在于原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数据存疑,不愿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其中一家机构的投资策略佐证了财务混乱的说法。该机构本计划注资4000万美元,以换取天健股份;但因迟迟未获得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它削减首期投资金额至2000万美元,并换用了风险更小的可转债。该机构承诺,拿到审计报告后,将再追加2000万美元投资——尽管天健颇为缺钱,但它至今也没能拿到剩余的投资款。
原因之三,在于上市花费巨大,影响了业绩。筹备过程中,需大量资金来变更医院的经营属性。一个花钱之处,是以新设立的营利性公司,收购原非营利性医院的资产,以实现原址经营的目的。第二个,是医院职工身份变化的花费。第三个,是补缴的税收优惠,以及缴纳划拨土地改为出让性质的土地出让金。
以茂名医院为例,原医院管理层透露,为变更经营性质及采购医疗设备,天健共向茂名医院提供了约7000万元人民币,据腾讯《棱镜》看到的一份报表,华夏天健计划使用约5900万元开展茂名医院的工程建设。但按投资机构的说法,茂名医院现时“楼宇设施破旧,经营惨淡”,假设资金未被挪作他用,合理解释是:少量资金被用作医疗设备采购,而大部分用以转制之需。
当然,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些资金被挪作他用——这正是投资机构所怀疑的。在其看来,至多7000万元的转制费用“实在有些昂贵”,不合常理。投资机构表示,转制费用须在接受投资时向投资机构说明,但他们没有被告知过。
原因之四,是紧绷的资金流不足以支撑其上市。腾讯《棱镜》获悉,宫瑞忠2009年进入医疗行业时资金流充裕,作为钢材经销商,他因与山西当地钢铁制造商的良好关系而获得了优厚的交易条件。但到了2015年,一方面钢材市场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这一良好关系因故中断,华夏天健资金链吃紧起来。
2016年,北京天健及旗下医院分别因拖欠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的货款、拒绝退还履约保证金等事由多